演講資訊
(Image)

演講嘉賓

黃瓊嬅

黃瓊嬅

台灣
  • 題目
    • 從顳顎關節出發的矯正治療
  • 簡歷
    • 1. 衛福部定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專科醫師
      2. 台南市大蘋果牙醫診所負責人
      3. 台北市城東牙醫診所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
      4. 中華民國審美牙醫學會理事長
      5.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齒顎矯正科兼任主治醫師
  • 演講時間
    • Dec, 06, 2025 16:00 ~ 16:40
More

顎位到底是可變還是不變,尤其成人患者,在矯正治療中一直是個謎。為什麼有些案例我們可以 觀察到顎位的改變,有些卻無法?本次報告將探討,如果顎位是可被變動的,那麽事前如何審慎評估,並設計有利於顎位變化的牙齒移動,以改正jaw bone discrepancy,藉由改正顎位來促進facial expression muscles balance,讓患者能得到協調美好的外觀,達到醫病雙贏。

楊念珊

楊念珊

台灣
  • 題目
    • Shaping the Future Smile : Cracking the Code of Phase I Challenges and Advancing Phase II Planning in Growing Teen Patients
  • 簡歷
    • 1.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
      2.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士齒顎矯正科住院醫師
      3. 交通大學企管碩士
      4. 衛生福利部部定齒顎矯正專科醫師
      5. 隱適美鑽石級醫師及亞太區國際講師
  • 演講時間
    • Dec, 07, 2025 15:20 ~ 16:00
More

這場演講聚焦於兒童的兩階段隱形矯正治療,從Phase I 的空間管理與常見挑戰開始,延伸到Phase II 的拔牙決策與臉型設計。透過數位模擬與CBCT的應用,結合實際病例的比較分析,探索隱形矯正在兒童領域中的新想法。如果你也曾在兒童隱形矯正 Phase I 療程後面對家長質疑「怎麼看起來變暴牙了?」,這場演講絕對切中痛點,本次將深入解析這個讓許多醫師困擾的問題,並分享如何用不同的設計與策略,讓治療走得更穩、更遠。

廖炯琳

廖炯琳

台灣
  • 題目
    • Double J retractor與顎側骨釘的臨床應用
  • 簡歷
    • 1. 台大牙醫學士
      2. 長庚顱顏口腔醫學所碩士
      3. 中華民國矯正學會前理事長
      4. 恆美牙醫診所負責醫師
      5. 台大醫院齒顎矯正科兼任主治醫師
  • 演講時間
    • Dec, 07, 2025 09:40 ~ 10:20
More

Maxillary incisor torque control is critical during space closure, particularly in cases of severe protrusion with minimal crowding. This presentation introduces the design,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Double-J retractor—a customized appliance supported by palatal miniscrews that enables controlled, bodily retraction of the maxillary incisors. The force system is designed to direct the retraction force vector through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while auxiliary torquing springs guided by palatal miniscrews provide additional torque control. Cephalometric superimpositions from clinical cases demonstrate excellent anchorage preservation, torque control, and vertical control, especially when combined with a transpalatal arch and cantilever clips.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miniscrews and the magnitude of activation. The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the Double-J retractor closely resemble those of Dr. Burstone’s torquing arch, making it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managing high-angle Class II protrusion cases with upright incisors and bony protrusion. Furthermore, this system allows for esthetic retraction without fixed appliances and may be integrated with clear aligner therapy, offering versatility in complex treatment scenarios.

劉人文

劉人文

台灣
  • 題目
    • 以 hybrid aligner 與 bite raisers 治療成人第二類咬合的下顎後縮
  • 簡歷
    • 1.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碩士
      2. 長庚醫院牙科部部主任(2012-2017)
      3. 長庚大學顱顏所副教授
      4. 世界齒顎矯正聯盟執行理事(2020-今)
      5. 亞太齒顎矯正學會雜誌主編(2020-今)
  • 演講時間
    • Dec, 07, 2025 10:50 ~ 11:30
More

The conventional camouflaged treatment for a Class II retrognathic mandible usually emphasizes on retraction of maxillary dentition for the occlusion, instead of improving the retrognathic mandible for the profile. It has been a challenge and myth in orthodontics for improving a retrognathic mandible in Class II D1 adult patient without orthognathic surgery, especially in average to low angle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Class II retrognathic mandible and occlusion, bite raisers has been proposed for establishing a habitual Class I jaw bone relationship by forward repositioning of the mandible. By using the bite raiser together with direct printing aligners built-in with pushing dots/re-enforced LHA or TPA for aligner retention, anterior teeth alignment, and posterior teeth lateral expansion/distalization/mesialization/extru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to propose a hybrid aligner treatment protocol for a Class II D1 retrognathic mandible in adult patients for improving both of the occlusion and facial profile trough case reports. The rationales and designs for the bite raisers and aligner pushing dots also will be presented.

蔡士棹

蔡士棹

台灣
  • 題目
    • 雙顎前突的隱形矯正治療
  • 簡歷
    • 1. 台大牙醫學士
      2. 台大齒顎矯正碩士
      3. 衛福部部定齒顎矯正專科醫師
      4. 隱適美亞太區臨床顧問
  • 演講時間
    • Dec, 07, 2025 13:30 ~ 14:10
More

治療雙顎前突患者的成功關鍵在於正確的個案選擇與診斷、明確的治療目標,以及精準的治療計畫。藉由CBCT 影像與ClinCheck®軟體的整合,提供一個功能強大且高效的平台,讓醫師能夠在同一系統中完成診斷與治療規劃,配合附件(attachments)設計,以及適當的排程(staging),不僅能預測牙齒移動的結果,提升牙齒控制力,更能大幅簡化治療流程並縮短療程時間。

蔡慧貞

蔡慧貞

台灣
  • 題目
    • Facilitating Molar Movement with Periodontal Surgery (Molar Impaction, Molar Distalization and Molar Intrusion)
  • 簡歷
    • 1. 台大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兼任主治醫師
      2. 衛福部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專科醫師
      3.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牙周曁植牙專科醫師
  • 演講時間
    • Dec, 07, 2025 09:40 ~ 10:20
More

以臨床案例分析矯正治療中

Molar impaction牙周手術處理原則,

臨床案例分析矯正 molar distalization, molar intrusion 中會遭遇到的牙周矯正協同處理經驗。

鄭信忠

鄭信忠

台灣
  • 題目
    • 台灣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教育的現況與展望
  • 簡歷
    • 1.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碩士、博士
      2.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齒顎矯正科主任
      3. 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榮譽教授/前院長
      4. 前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理事長
      5. 前台灣牙醫教育學會理事長
  • 演講時間
    • Dec, 06, 2025 10:50 ~ 11:30
More

台灣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教育自專科制度建立以來,已具完善訓練與認證架構,包括三年臨床訓練、病例累積、學術發表、機構評鑑及專科考試。但訓練機構集中於北部,易造地理失衡;訓練名額增加,未來恐有人力過剩與教育品質下降之虞;專科醫師評鑑未與教學醫院評鑑制度接軌,徒增評鑑困擾及有待增修;訓練機構專任師資不穩定,整個學會發展趨勢明顯朝開業服務及國際交流而輕忽人才培育及教育研究。

展望未來,教育應朝三方向推進:首先,強化病例多樣性與跨領域訓練,重視臨床素養與研究能力,專科醫師考試與國際同步,朝情境題模式進展;其次,結合數位科技與遠距平台,發展彈性訓練模式,並與衛福部教學醫院評鑑準則接軌;再者,政策上鼓勵中南部及偏遠地區設立訓練能量,均衡人力分布。尤為關鍵者,配合國家政策,教育模式導入 CBME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以勝任力為導向教育),透過明確能力指標(EPA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與持續評估(CCCClinical Competency Committee),確保受訓醫師更能展現臨床判斷、專業態度與研究思維。

此一轉型將使台灣齒顎矯正教育在國家政策發展、數位化與國際化潮流下,邁向均衡、前瞻與永續之發展。

蘇明圳

蘇明圳

台灣
  • 題目
    • 建立部定齒顎矯正專科醫師制度的歷史與沿革
  • 簡歷
    • 1.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 第八屆理事長暨顧問
      2. 台灣口腔矯正醫學會 顧問
      3. 中山醫學大學 暨 台北醫學大學 兼任臨床教授
      4.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顧問
      5. 中華民國雲林同鄉聯合總會 顧問
  • 演講時間
    • Dec, 06, 2025 11:30 ~ 12:10
More

政府為提升醫療品質,早於1973年實行醫師法。之後為了加強專科醫師訓練和專科醫療水準的提升,又於1988年頒佈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開始階段有比較寬鬆的配套措施,漸進到一律要經過政府認可的訓練醫院完成數年專科訓練,並通過筆試及口試後,始由政府授予專科醫師證書。(但當時明訂牙醫與中醫暫緩實施)

1988年政府認可醫科各分科,同年TAO也於1988年成立,不久後便自行組成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辦理齒顎專科醫師甄審工作,但自1988年至2008年的努力始終未能獲得衛生署的官方認定,而且在努力爭取的這段過程非常艱困曲折。

個人深究TAO歷經20年其申請之困難,始終無法突破之原因,來自於以下各方面在不同時期發生的主張,而產生各種狀況的阻力。

(一) 政府在1990年代,都反對牙科太早設立部定專科醫師制度成立,因為質疑當時連牙科實習醫師和一般科牙科訓練都不夠水準,怎麼可以貿然頒佈實施牙科專科醫師制度。甚至衛生署醫事處專科醫師委員會大部份醫科委員認為牙科就是一個專科,哪需要什麼分科?!

(二) TAO內部因素:TAO自1988年成立之前一年至成立後10幾年內,都受制於會員免試資格及報考資格之爭議,遲遲無法達成共識,導致後來矯正界之分歧。

(三) TOS的成立和後來與TAO間非良性之競合

(四)牙醫師公會系統及其他牙科分科學會前後提出各方的顧慮和反對意見:

  1. 要求齒顎矯正專科醫師要專科專業
  2. 顧慮齒顎矯正專科成立後,GP會飽受醫療糾紛困擾
  3. 全聯會提出先看總共要設立幾個牙科專科分科,再與中華牙醫學會一同在口腔醫學諮詢委員會共同向衛生署提議實施牙科專科醫師制度。
  4. 另外,全聯會也指出各牙科專科學會有些甄審制度不夠健全、良莠不齊。且一個專科分科有幾個學會同時存在,於是全聯會與衛生署都要求成立部定專科分科的先決條件是:該專科要先整合成一個單一對話窗口,例如:不同的植牙學會或矯正學會自己先整合好再說。
  5. 於是個人與TOS理事長李勝揚我倆深明大義之後,分別努力有成,在2003年完成TAO與TOS之整合。

  1. 個人經努力懇託口醫會主委韓良俊教授幫忙促成,但礙於口醫諮詢委員會已無法達成共識決議。
  2. 後來本人再請見衛生署侯勝茂署長與醫事處薛瑞元處長,另行三次召開體制外的臨時會議,研討 “牙科專科醫師制度”的會議。
  3. 雖經侯署長親自召開第三次會議並決議:請韓良俊教授召開會議輔導成立齒顎矯正專科醫師,並請醫事處輔導促成。
  4. 然而以上決議,後來因為種種因素決而不行。
  5. 再因政黨輪替,此案又胎死腹中。
  6. 後來全聯會又要求新的條件:因為全聯會原則上不贊成衛福部全面實行牙科專科醫師制度,但如果迫於無奈,全聯會要求選擇一個學科先行試辦,如果該科試辦成功,才願意與衛福部配合辦理。全聯會答應先放行試辦的專科,提出的兩個條件是:

(1) 先由沒有健保給付的專科辦理

(2) 該牙科專科設立之專科醫師訓練機構一定要允許有診所加入,不能像醫科的專科醫師訓練,只允許醫院執行。(因醫科之專科醫師訓練規定為訓練醫院)。全聯會主張:因為牙科有將近90%的牙醫師都在診所,與醫科生態並不一樣。如果這個率先試辦的專科學會辦理成功,將來再擴及到其他牙科專科,而且要將 “專科醫師訓練醫院”改成 “專科醫師訓練機構”。全聯會這項要求經與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李勝揚和TAO理事長蘇志鵬,與全聯會理事長正式共同簽名同意。

  1. 雖然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李勝揚、全聯會理事長、齒顎矯正學會理事長蘇志鵬白紙黑字簽署了備忘錄,但後來還是因政黨輪替、內閣凍結換了署長。林芳郁署長上任後百般忙碌,不及他顧,全聯會又提出不同的建議。
  2. 全聯會建議牙科專科制度應由熟悉牙科醫療的牙醫界自己主導,不要由醫事處主導,同時並聘請美國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來台參加全聯會年會演講。這也是後來全聯會全力向政府爭取設立心口司、口衛司輔導管理,而不是由醫事處管理的動力起源。
  3. 案情千變萬化,因以上種種理由,個人在結合可能幫忙的管道,說明PGY與齒顎矯正專科可同步併行,甚至可以促使這兩個制度更快速健全發展,對全民有福。

  1. 待葉金川署長上任時,個人素仰他是一位理想有抱負的首長,早年也參與醫科專科醫師的規劃,於是個人再透過管道說明衛福部在侯勝茂署長任內已經做過決議:請醫事處和韓良俊教授輔導矯正學會通過專科為署定牙科分科,而且可以和正要進行中的牙科P GY制度相輔相成,絕對沒有問題。於是才在2008年12月正式頒佈齒顎矯正專科為牙醫師之專科分科,完成這劃時代的進步。

      個人自畢業後,即受到師長及牙醫同仁之提攜指導,不曾間斷的服務牙醫公共事務,前後擔任過:(1) 台北市中山校友會會長、(2)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委、(3)第五屆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兼學術主委、(4) 衛生署牙醫諮詢委員會委員、(5)第八屆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理事長、(6)中華牙醫學會常務理事兼公關主委。所以自始至終關心並戮力推動牙科進步的工作。當然,也一直關心牙科專科教育和醫療環境。

      後來更因為受陳坤智教授的囑託,和張心涪教授、蘇志鵬理事長、李勝揚理事長合作幫忙,擔任署定專科醫師推動小組召集人,最後更要感謝口醫會主委韓良俊教授和衛生署侯勝茂署長的大力幫忙。經過多方協調折衷,達成政府所設定之前提,才跨過門檻,經過20幾年的千辛萬苦,才在2008年12月正式獲得衛生署頒佈齒顎矯正專科醫師為政府認定之專科醫師,TAO為政府授權之單位。

個人紀錄耗時20多年TAO努力達標的關鍵辛苦過程如下,並在這次大會向大家報告詳細的歷史沿革。

  1. 1988.01.24 TAO正式成立,創始會員30位
  2. 1992年,由會員大會通過付委第三屆理事會籌組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擬定甄審辦法。
  3. 1995.12.09受理本會181位一般會員免試申請成為本會專科醫師,擬定甄審辦法。
  4. 1996年,接受十家機構申。其中台大、台北長庚、北醫、北榮、成大、高醫、台大成為第一批訓練機構。
  5. 1997年本會舉辦第一次專科醫師筆試、口試。
  6. 2003.10.27與台灣口腔矯正醫學會(TOS)簽署備忘錄,由TAO唯一代表,向政府申請專科醫師核可。
  7. 2006.01.18中華牙醫學會與全聯會召開溝通會議。會中確定推動牙醫專科醫師制度,但要遵守非排他性原則。並由齒顎矯正科為第一波試辦對象。

  1. 2006.02.20中華牙醫學會、全聯會與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TAO)舉辦溝通會議。會中決議要申請政府認證的專科案件,應由中華牙醫學會與全聯會共同審核後,始能送交衛福部申請。且專科學會應符合訓練機構包含醫院或診所、相關會員資格應予以放寬、專科醫師資格認定應有一致性及專科學會應輔導及訓練計畫,並負有教育及提升醫師專業技術之功能。而齒顎矯正科以符合上述條件,故應優先推動專科醫師制度。
  2. 2006.03.25中華牙醫學會與各專科學會座談會。會中決議只要專科學會協調出單一窗口,不具排他性,不影響健保總額則再提出申請。
  3. 2008.12.09衛生福利部公告齒顎矯正科為牙醫師之專科醫師分科。

綜合上述本會創立之初,秉持崇高的理想,急欲與世界矯正水準接軌,於是訂定與美國同樣標準的入會資格與專科醫師認定標準。但因當時台灣齒顎矯正教育系統整體發展仍未臻成熟,未能切合當時牙醫界生態,導致學會整體發展受到莫大阻力。之後本會一再對內調整甄審辦法,對外努力與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各牙醫專科協會,協商合力,逐一達到符合政府設定的前提條件。歷盡千辛萬苦才獲得現在的成果,感謝我們全體的努力。

TAO在漫長20幾年的努力過程中,意外地促成衛生署全面關心牙科實習醫師訓練品質的提升,和催化國內牙科PGY制度的提早實施。

      而TAO經政府正式頒佈為部定齒顎矯正專科分科後,催化全體會員和各屆理監事、甄審委員會更努力,在內政與外交更快速進步,並獲得社會各界好評,並成為牙醫界各專科學會的楷模,讓衛福部更有信心去全面推動其他牙醫專科分科的認定工作。並在民國111年陳時中部長的任內完成十個部定專科分科認證。

而在國際領域方面,也因為國內矯正界大團結,不但減少內耗,全力提升醫療水平、厚植實力、人才輩出,並協力推展國際矯正外交,加上TAO這種由政府認定建立起來嚴𧫴公正的齒顎矯正專科醫師制度,已經是APOS、WFO和國際矯正學界羨慕和學習的對象。

我們身為TAO的一員都應該感到與有榮焉,引以為傲。